这种选择有着深刻的实用考量。考古发现显示,大多数刻工都是右利手。他们左手持钎,右手执锤,自然形成了从右向左的发力方向。若从左向右刻写,不仅手臂活动受限,还容易因锤击震动损坏已刻好的文字。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,90%以上都遵循这一规律,足见其合理性。
竖排书写同样源于实用需求。龟甲兽骨经过火烤后,往往产生纵向裂纹,顺着这些天然纹路刻写更为便捷。
同时,汉字的结构特点也适合竖向书写——每个字的收笔多在下方,竖排能使笔势连贯,提高刻写效率。这种实用主义的考量,在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等早期文字载体上得到了充分体现。
简牍时代的书写传承
当历史进入简牍时代,竹木成为主要书写材料,从右向左竖排的传统却得以延续。战国至汉代的简牍通常由多片狭长的竹简或木简编联而成,书写时左手展卷,右手执笔,这种操作方式天然适合从右向左书写。
试想,若采用现代横排方式,书写者的右手会不断压住未展开的简册,极为不便。而竖排右起则能让简册随着书写进程自然展开,右手活动空间充足。
北京大学藏西汉竹简的排列方式,生动展示了这一实用智慧。考古发现证实,从战国到东汉,90%以上的简牍文献都保持着这一书写传统。
值得注意的是,简牍时代毛笔已开始广泛使用。柔软的毛笔与硬质的简牍形成奇妙组合,从右向左书写能避免手腕蹭花未干的墨迹。这一细节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上也有体现,尽管材料变为丝帛,书写方向却依然遵循传统。
纸张时代的传统坚守
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后,轻便廉价的纸张逐渐取代笨重的简牍。按理说,书写材料的变革可能带来书写方式的改变,但事实却出乎意料——从右向左竖排的传统被完整地"移植"到纸张上。
东晋王羲之的《兰亭序》真迹虽已不存,但唐代摹本清晰展现了纸张上的竖排书写。这种坚守既有文化惯性的作用,也与毛笔书写的特性有关。竖排书写时,手臂自然悬空,不会压住刚写的字迹;长幅纸卷从右向左展开,与简牍使用方式一脉相承。
耐人寻味的是,即便在元清两代非汉族政权统治时期,这一书写传统仍未改变。元代赵孟頫的书法作品、清代《四库全书》的抄写格式,都严格遵循着古老的书写方向。这反映出文化传统强大的延续性,也说明这种书写方式确实适应了当时的技术条件。
现代变革的必然性
随着硬笔的普及和印刷技术的发展,传统的竖排右起书写方式逐渐显露出局限性。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,陈独秀、胡适等知识分子开始倡导书写改革。1920年代,部分进步刊物尝试横排印刷,但因习惯势力太大未能推广。
新中国成立后,文字改革工作系统展开。横排书写不仅能提高阅读效率,还便于混排阿拉伯数字、数学公式和西文内容。
1955年,《光明日报》率先改为横排,读者反响良好,为全国性改革奠定了基础。到1956年,所有出版物统一采用横排,标志着延续三千余年的竖排传统正式退出日常书写领域。
然而,这一传统并未完全消失。今天的书法创作、古籍出版、楹联题写等场合,依然保持着竖排右起的古老形式。台湾、香港等地区的中文印刷品也仍以竖排为主。这种古今并存的局面,正体现了文化传承与时代变迁的复杂互动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